《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画卷,书中不仅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围城》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以及它们背后的意义解析。
好词摘录与解析
-
世故圆滑:描述人物处事老练,善于应对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围城》中,这类人物往往能在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但也可能因此失去真诚与纯真。
-
酸甜苦辣:比喻人生的各种滋味,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既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也有痛苦挫折的经历。《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展现了这一生活的全貌。
-
见风使舵:指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或行动,有时带有贬义,暗示缺乏原则性,在《围城》中,不乏此类角色,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生存策略。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形容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腐朽不堪,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围城》中某些人物及社会现象的表面与实质之间的巨大反差。
-
患得患失:形容对个人得失过于计较,犹豫不决的心态。《围城》中方鸿渐在爱情、事业上的犹豫不定,正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写照。
好句摘录与解析
-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名言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的矛盾心理:未得到时充满向往,拥有后却又感到束缚,它不仅是对婚姻状态的精准概括,也反映了人性中追求新鲜与逃避责任的双重倾向。
-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身心俱疲。” ——通过对比强调了流言的破坏力,揭示了人际交往中谣言的危害性,同时也讽刺了社会风气中的某些阴暗面。
-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以食物中的异物作比,形象地说明了看似无害的善良背后可能隐藏的伤害,提醒人们警惕那些表面温和实则伤人的行为。
-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这段话通过选择葡萄的顺序来比喻不同的人生态度,指出乐观与悲观并非绝对,关键在于对未来的态度,它启示我们,面对生活的选择,保持希望往往比沉浸在过往更为重要。
-
“他并不怕离婚,怕的是离婚会成了一种感情生活的储蓄存款,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后成为一笔巨额的经验财富。” ——这句话以金融术语比喻婚姻经历,幽默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方鸿渐而言,婚姻经历虽多,但真正能转化为成长与智慧的部分却有限,暗含对现代婚姻观念的一种反思。
《围城》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其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精炼而富有深意的文字捕捉到人性的微妙和社会的复杂,上述摘录的好词好句,不仅展示了语言的艺术美,更引领读者深入思考关于人性、社会、爱情与婚姻等永恒话题,这些文字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当下生活的审视与自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